說說官員們的工作帽-烏紗帽
我們在看傳統(tǒng)戲劇特別是京劇時,常見到舞臺上的“官員”頭上戴有兩翅的烏紗帽,現(xiàn)已成為博物館展品和民間收藏品。如今,在人們的口頭語中,有一句話叫“小心你的烏紗帽”。就是說,對于那些欺下瞞上的官員,那頂“烏紗帽”,隨時會被摘掉。那么,這“烏紗帽”一詞是怎么來的呢?
烏紗帽是由男子穿禮服時所戴的“弁冠”轉(zhuǎn)變而來。據(jù)《唐書·輿服志》記載,公服中的“弁冠”是由六塊鹿皮縫合而成的尖頂帽子。后來漸以烏紗代替鹿皮,雖然形式依舊,但顏色已不同,名稱亦被改成了烏紗帽。這種改變并不始于唐代,可以上溯至更早的南北朝時期。
據(jù)記載,早在東晉成帝時,凡是在都城建康(南京)宮中做事的人,都戴一種用黑紗做成,稱為“烏紗帢”的帽子。到了南北朝時,這種黑紗帽子流入民間,成為民間百姓常戴的一種便帽,人稱“烏紗帽”。
隋唐時,天子百官士庶都戴這種便帽。但為適應(yīng)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在烏紗帽上加飾玉塊,并按玉飾多寡來顯示官職大小。據(jù)記載,一品有九塊,二品有八塊,三品有七塊,四品有六塊,五品有五塊,六品以下就不準(zhǔn)裝飾玉塊了。
宋太祖趙匡胤登基后,為防止議事時朝臣交頭接耳,就下詔書改變?yōu)跫喢钡臉邮?,令在烏紗帽的兩邊各加一個翅,這樣只要腦袋一動,兩只軟翅就會忽悠忽悠地上下顫動,皇上居高臨下,就會看得清清楚楚;并在烏紗帽上裝飾不同的花紋,以區(qū)別官位的高低。
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定都南京后,于洪武三年(1370年)做出決定:凡文武百官上朝辦公時,一律要戴烏紗帽、穿圓領(lǐng)衫、束腰帶。另外,取得功名而未授官職的狀元、進(jìn)士等,也可戴烏紗帽。從此,烏紗帽遂成為官員的一種特有標(biāo)志,平民百姓就不能問津了。
清初順治皇帝入關(guān)時,收留了很多明代的降臣。為了籠絡(luò)人心,清廷允許地方官員繼續(xù)穿明代的朝服,戴明代的烏紗帽。等到清室政權(quán)鞏固之后,清廷才下令將官員戴的烏紗帽改為紅纓帽,只是人們?nèi)匀涣?xí)慣使用“烏紗帽”一詞。久而久之,“烏紗帽”便成了官位的代稱了。
相關(guān)標(biāo)簽:服飾趣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