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tǒng)服裝–旗袍
旗袍是我國特有的一種傳統(tǒng)女裝,也是袍子的一種,富有濃郁的民族韻味,追根溯源,旗袍始于清代,清太祖努爾哈赤領(lǐng)軍南征北戰(zhàn),統(tǒng)一了關(guān)外女真族各部,設(shè)立了清軍中的紅、藍、黃、白四正旗,入關(guān)后又增添鑲黃、鑲紅、鑲藍、鑲白四鑲旗,以此來區(qū)分、統(tǒng)馭所屬軍民,這就是后來人們所稱的滿族八旗人或在旗人,稱作“八旗”。
八旗所屬臣民的婦女習(xí)慣穿長袍,是滿族婦女的土著服裝,后來慢慢演變?yōu)橹腥A民族女性的常服。在“袍”前加一“旗”字,故此而得名,這也正好說明了這一服裝的來源。
旗袍是清宮相沿襲的服制,經(jīng)過多次的改進而演變成今天的各種款式,大多是直領(lǐng),右開大襟,緊腰身,衣長至膝下,兩側(cè)開衩,并有長短袖之分。袖端及衣襟、衣裙上還要鑲嵌各種不同花紋和色彩的鑲邊、滾邊等配襯,非常講究。自清皇室遜位后,旗袍開始由宮廷傳入民間,首先是北京、天津一帶的婦女競相穿著,其后逐漸在南方婦女中流行。
最初的旗袍,下擺不過腳,只有姑娘出嫁時穿的婚禮服才過腳。由于貴族女子和宮廷里的嬪妃都穿鞋底中間有三寸多高的呈喇叭形的高底鞋,所以她們穿的旗袍也過腳,掩住腳而不讓人看見。它以其秀美、溫文爾雅,給人以修長賢淑、挺拔莊重的觀感,并逐漸為廣大婦女所喜愛。以它為基礎(chǔ),幾經(jīng)滄桑又融匯了各國服裝裁剪的技巧,與時代氣息相融合,成為當今風(fēng)行中外的為世界廣大婦女所接受的“中國式旗袍”。
在清初順治元年,世祖愛新覺羅·福臨入關(guān),遷都北京,滿族婦女的長袍款式有了較大的改進,逐漸成為苗條淑女的時髦裝。在清末至辛亥革命期間,滿族婦女穿的旗袍式樣仍十分保守,其特點是腰身寬松、平直,袖長至腕,衣長至踝,而所選用的衣料大都是繡花緞,在旗袍的領(lǐng)、襟、袖的邊沿部位都采用寬圖案花邊鑲滾,稱為長馬甲式旗袍。
由于受到世界服裝潮流變化的影響,旗袍的款式也產(chǎn)生了一些變化。在20世紀20年代,旗袍開始普及,并逐步改進形成淑女式旗袍。其特點是腰身寬松,袖口寬大,袖長及臂腕以下10cm,身長適中覆小腿肚,開衩及中便于行走。但不久,由于受到歐美服飾的影響,袖口縮小,滾邊改窄,衣長僅過膝,比以前更稱身合體了。1929年,當時的國民政府頒布服制的條例,規(guī)定旗袍為“齊領(lǐng),前襟右掩,長至膝與踝中點,與褲下端齊,袖長至肘與手脈中點,色藍,紐扣六”,這是典型的旗袍式樣。
隨著文化交流的深化,旗袍的設(shè)計及工藝也有了新的變化。近年來,由于歐洲、日本等國際品牌的流入,特別是從1996年“中國風(fēng)”流行以來,各頂級時尚品牌紛紛采用中國民族服裝的元素,如中式立領(lǐng)、滾邊、偏襟、盤扣等與時尚面料相結(jié)合,創(chuàng)造新的潮流,也就是“東西方融合”。
它在工藝上采用了現(xiàn)代服裝的處理方法,如偏襟加盤扣開關(guān)改為后開拉鏈,使人們便于穿著,又節(jié)省時間。裙長由以前的125cm左右改成目前多見的80~100cm且兩側(cè)開衩,這種旗袍為職業(yè)女性的穿著提供了方便。
旗袍深受國內(nèi)外女性的喜愛,優(yōu)點甚多,理應(yīng)廣被穿著,但由于制作方法必須度身縫制,服裝廠無法大量制售。同時,縫制一件合身適體的旗袍,費時較多,手工費較貴,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它的推廣與普及??v觀旗袍的發(fā)展史及近年來的演變,使我們感到不同時代的服裝是與它存在的歷史背景、人們的生活習(xí)慣相符合的,因為服裝不僅是擋風(fēng)蔽體的必需品,而且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它也是美化生活、提高生活水平的一個方面。讓我們繼承并發(fā)展中式旗袍,使之在世界服裝之林永遠立于不敗之地。
相關(guān)標簽:旗袍